大逆转重获辉煌的日本制造业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MM现代制造》 发布时间:2010-08-03
分享到

日本的制造业终于走出了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漫长隧道,这大概是现在很多人的共感吧。当然,走出隧道后的市场环境根据行业、企业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别。有如汽车、钢铁、工程机械、成套设备等这样“万里无云”的行业,也有如电子工业那样依然是“雾中混战”的行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各个行业和企业都开始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
  这个方向是抽象的,但是也许可以用“高统合度的产品制造”这句话来表现。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到零部件的供应、组装以至产品的销售和宣传,如同串成一串儿一样,用相同的想法将它们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没有停滞的产品制造过程。并且将各阶段、各性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共通信息,为制造好产品,提高经济效益这一共同目的而努力。这就是具有高统合度的产品制造和经营。现在,日本制造业的企业越来越多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着。

向全世界扩展的开放型产品制造模式
  九十年代以后,向全世界制造业扩展的经营模式是和已往完全相反的“分散型”和“开放型”。企业的部门和工场分离化,建立具有高独立性的公司内企业,生产通过OEM方式委托其他公司、或者完全交给EMS。在电脑、音响、映象机器等制造领域,很多企业从设计阶段就委托给外部公司,只在完成的产品上打上自己标志。
  但是,日本的企业并不擅长这种“分散型”和“开放型”的经营模式。基于日本企业长久以来的终身雇用体制和对公司的归属意识,浓厚的人际关系成为工作的基础,以意见统一为前提的工作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把这种结构通过分散化、EMS的活用来解体的话,现场则产生混乱,工作效率反而会降低。九十年代日本的制造业停滞不前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与全球制造业的潮流不相适宜。与日本企业相比,“分散型”“开放型”的产品制造模式使中国、台湾、泰国、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的制造业活跃起来。便宜的劳务费支出使他们不断接收日本等外国企业的产品组装工序的工作,并发展到建立零部件工厂。在这个过程中,外国企业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传入到当地企业,培养了人才,促进了这些为外资企业供应材料和零部件的当地企业的发展。进而这些零部件供应的基础结
构被有效地利用起来,当地的配套型企业兴起,在廉价产品领域里从外资企业手中抢夺市场占有率,或发展成为外资企业的生产委托企业。这种产业发展机制为九十年代出现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
  “商品化”一亚洲制造业的兴起所带来的就是这个。即便没有产品开发的能力和重要技术,有了设计图、样品就能巧妙的制造出重获辉煌的日本制造业来。随着这种企业的增多,产品不断的被商品化,价格急速下降,附加值也迅速缩小。开发原作的企业不但不能确保开发投资的回收时间和先行利益,反而可能会被只是生产成本低的中国企业赶出市场。
  在各个领域,日本企业被这种商品化大潮所吞没,使企业效益降低。正是在这个商品化大潮中不明方向的飘泊的时期,“中国威胁论”在日本弥漫开来。
  现在情况得到了改变,日本的制造业为了生存,在挣扎中想到了过去的“游泳方法”。设计、技术的知识和经验不再外流,零部件尽量内部制造,或者与零部件工厂和协作企业加强信息互通,重新建立紧密的关系。顾客的要求和市场的情况通过销售部门传递给开发和生产部门,生产现场的声音归集到开发部门,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完成度。换句话说,就是刚才所说的“垂直一贯型的高统合度的产品制造”。

“前店后厂”是日本制造业的原点
  有一句话叫做“前店后厂”。如文字表示的那样,前面是店铺,后面是工厂,指的是过去城镇工厂的样子。现在这样的工厂变少了,最近在岩手县盛冈市发现了一家好久没有见到的了城镇工厂。这是一家出售南方铁壶的店铺,面向大路朴素的店铺里鲜明整洁地摆放着商品,店主详细的介绍着商品的同时,又把我们带到店铺的后面,意外的发现那里有一个宽敞的工作室。一个年轻人正专心的作着砂铸模,旁边还有一个正在把融化的铁浆注入模子的长者。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的南方铁壶需要把顾客的要求和喜好巧妙的采纳进来并进行现代化设计。“前店后厂”既是建筑构造,同时也是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高统合度产品制造的实践组织的理想形式。
  言归正传。日本的制造业存在着“垂直一贯型高统合度的产品制造”的DNA,想事先明确的是,在亚洲经济增长带来的商品化大潮里飘泊的过程中,这种体质又复苏了过来。高统合度的产品制造最典型的就是汽车产业。一台轿车上有超过3万件的零部件,而且还分有行走系统、驱动系统、车体、电气系统等多种领域,形状、大小、重量也各不相同。将这些零部件组合在一起并保证性能完全发挥出来就非常需要有高度的产品制造能力,即所谓的“磨合”型的产品制造。丰田、日产、本田等日本的汽车制造企业中有过半数的企业都实现了从开发到零部件供应、组装、销售一条龙的产品制造体系。尤其是开发和生产共同协作,缩短了新车开发的时间,成功的抑制了成本,这也是能在与欧美汽车企业的对抗中处于优势地位的重要原因。
  即使在汽车产业里,被称为“体系摧毁”的打破统合的经营体制的改革动向也一时扩展开来。因为统合的高度给企业的组织内部和零部件工厂之间带来了宽容和懒惰情绪,这很有可能演变为高成本构造和非效率化的胚芽。这也是高统合度的产品制造在体制上经常会纠缠的问题。但是,通过“体系摧毁”的刺激疗法消除了这种不良因素后,汽车制造企业又回到了强化统合的体制上来。加强与系列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资本关系,实施共同开发高性能零部件和高品质材料等举措。例如把引擎和电动机组合在一起的驱动力混合型汽车,新的重要技术和零部件之间的高度协调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这样的产品就更加需要提高制造的统合度。从开发到生产销售的纵向统合、(以及)汽车技术以外的电气、电子控制、IT等广泛技术领域的横向统合,也可以说是纵横两个方向的统合强化的浪潮推动着汽车的前进。
  日本的制造业还有一个统合强化体系那就是在生产现场。若是常见的通用型生产线,很容易被中国等亚洲其他国家的企业模仿,从而卷入商品化的旋涡中。为了达到成本和质量上的出类拔萃,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独特的高效率生产线。有时采用人工操作式生产线,有时引进自动化设备。在零部件供应的方法和库存管理等方面各企业也各具匠心。把握这种产品制造的原流,能做到独特化就能抑制模仿的出现,保持自己企业的竞争力。日本的制造业都应该强烈地认识到:要生产设备内部制造化,加强和设备生产企业的合作,建立自己独特的生产线。

在IT领域持续的日韩台激战
  在半导体、液晶、等离子显示器领域,日本、韩国、台湾之间持续的激烈竞争中,实际上关键正是生产线的差别化,重要的就是在提高成品率和降低成本等性能上下工夫。生产技术部门如何把生产现场积累下来的经验有效地利用在每天的工作改善和下一代生产线的性能提高上,如何将设备企业的见解补充进去,在此,统合度则成为重要的关键。
在夏普液晶的主力生产基地一龟山工场(三重县),2004年初开始运转的第六代成套设备的生产线上拥有该公司过去研制的千种以上的产品制造的新方法。这条生产线生产开始仅3个月成品率就达到了90%以上、半年就达到了95%以上,成为具有惊人效率的生产原动力,这些新方法正是在提高生产技术统合度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为提高自己企业竞争力的武器。
  但是,至此所提倡的高统合度的产品制造并非是指“什么都要自己动手,任何事都不依靠他人”的排外做法。相反正是因为日本的产品制造中多年存在的这个缺点,使企业陷入“不能发挥协作效果的统和性”、“没有选择和集中的经营”的误区。今后,日本的制造业应该认识到的是“在明确自己企业的强项的基础上提高产品制造的统合度”。
  1997年,花王退出了曾经有过与世界一、二位竞争水平的软盘驱动器(FD)制造事业。在化学领域里,拥有多种重要技术的该公司在开发和生产两方面都没有问题。但是在信息产品领域里,花王在名牌性和销售网上仍然欠缺,因此这个事业没有能够成为营利体质。对于企业来说,即使产品制造的统合度很高,也一样有可能存在某种能力不足的领域,因此认清自己的实力是很重要的。
  日本国内市场尽管规模大,但是潜在的成长力已经不大,日本的制造业不得不自然的瞄准国际市场。尤其是从人口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上来考虑的话,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肯定将会成为今后主要的舞台。在亚洲开展事业要防止技术的外流,避免自己的产品被复制化,在这种意义上“高统合度的产品制造”也成为第一条件。核心的材料和零部件在当地生产或生产委托会使自己产品制造的基础变弱,应该认识到日本和亚洲各国的生产分工的基本形式一核心的机能性零部件在日本生产,组装和各发送地的调整、检查、包装等项目转移到劳务费便宜的国家进行。同时也要发现,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国内有条理的联贯性生产如果包括物流和库存成本的话也有便宜的地方。一味认定“只有亚洲便宜”“只有中国便宜”是很危险的。

倾听亚洲市场的“声音”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在亚洲市场扩展销售的产品,除产品的核心部分和含保密技术的部分以外应该以在当地生产为原则,因为伴随市场的扩大和成长,“made in market”(市场内生产)形式越来越不可缺少,积极地有效利用当地企业和发展建立当地的生产基地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进入市场,能进一步正确地听到顾客的声音和把握市场的动向。生产的当地化具有“与当地市场统和”的重大意义,与“提高产品制造的统合度”的经营战略并不矛盾。在产品制造方面,要判断亚洲各国的潜在力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到那个国家或地区的博物馆去看看。有着王朝艺术的传统和珠宝装饰品、家具、瓷器、祭祀品等细致入微的手艺,能制作凝聚着高水平的工艺品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产品制造肯定具有丰富的感性。台北的博物馆里陈列着很多原本来自中国大陆的令人惊叹的优秀艺术品。如果看到这些就会明白中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的工厂”,国家只凭借劳务费便宜是不会成为产品制造大国的。
  在这个意义上,亚洲是在各方面都潜在着很大可能性的世界首位的产品制造地域。对于日本的制造业来说,今后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和亚洲的统合度”,在生产、开发上与中国等亚洲各国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不再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那种单独性的发展,而是去发展和致力于建立和二十一世纪新亚洲的共存关系,下一次想追逐着日本制造业的这一动向继续探讨下去。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