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进到输出 与中国一同成长

作者:修德华 文章来源:施耐德电气 发布时间:2011-10-18
分享到
施耐德-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根植中国20余载,与中国经济一起成长发展.

施耐德——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根植中国20余载,与中国经济一起成长发展。从最早的小型合资企业,发展到现在拥有15000名员工、77个办事机构、22家工厂、6个物流中心、2个研发中心和1个实验室以及1个研修学院的超大型企业;从低成本的制造厂家,发展到具备为世界各国进行产品设计、制造及技术、人才输出能力的大型技术型企业。施耐德已完成自己在中国最具意义的华美转身。

拥有超过170年历史的施耐德电气是世界500强企业,自1836年创业开始,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战略选择。19世纪,从事钢铁工业、重型机械工业、轮船建造业;20世纪,从事电力与自动化管理业,并在20世纪后期将业务重点锁定电力工业,致力于电力与控制的发展;进入21世纪,根据自身结构的发展和公司合并政策的贯彻,施耐德电气在新的市场细分中进行了自身定位,其中包括人机对话、不间断电源(UPS)、运动控制、声音数据图像系统、传感技术以及建筑自动化和安全(如Digital、Crouzet、Clipsal、MGE不间断电源系统、TAC、Kavlico以及Andover控制等)等;并且从发电到用电整个过程,帮助客户做到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能增效,希望成为全球能效管理专家。

如今施耐德电气为100多个国家的能源及基础设施、工业、数据中心及网络、楼宇和住宅市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其中在能源与基础设施、工业过程控制、楼宇自动化和数据中心与网络等市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住宅应用领域也拥有强大的市场能力。

与中国一同成长

1987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第一个合资工厂梅兰日兰在天津成立,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施耐德电气都处于起步阶段。施耐德的进入,也为当时的中国经济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加速发展,施耐德电气进入自身的快速成长期和发展期,先后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投资。截止到2011年,施耐德中国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5000名员工、77个办事机构、22家工厂、6个物流中心、2个研发中心和1个实验室以及1个研修学院的超大型企业。特别是在2007年,施耐德电气结合自身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磅推出节能增效的重要战略规划,并面向中国推广实施。

我们希望通过在楼宇自控与安全、安装系统与控制、电力监控、关键电力和冷却服务的前沿经验以及在电力及控制方面的领先地位,为中国的民用能源及基础设施、住宅、楼宇和数据中心市场提供复杂的独一无二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做到“更多收获、更低消耗”,从而推动中国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

事实证明,施耐德在中国的二十几年时间里,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产品,也将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引入中国。而且施耐德一直秉承集团一贯的做法,始终坚持将最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经验的专家一并带入中国市场。如今,施耐德中国公司已经从单纯的制造阶段,进入到为世界各国进行产品设计、制造及技术以及人才的输出阶段。不再仅仅是“China for China”为中国制造,而是“China for world”为世界制造。现在施耐德中国公司已经从完全依赖技术进口迈入到自己研发技术以及技术输出的阶段,这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施耐德电气来说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中国管理人员、中国设计师、中国生产——施耐德已成功地将一个全球化的国际公司做到了中国本土市场。两者结合,一方面给在中国的销售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必将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2008年的奥运会,2009年的国庆六十周年和2011年的世博会,施耐德电气都成功参与其中,提供高效并极具创意的解决方案,让世界从一个侧面了解了我们的产品和实力。

如今,施耐德中国公司无论从规模还是从业务上来看,都已成为施耐德集团最重要以及最大的组织之一。我也非常荣幸地看到,施耐德能够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同成长,在发展壮大公司的同时,也为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和节能增效的实施作出我们的贡献。无论今后施耐德面临怎样的挑战,我们都将致力于与中国经济一同成长,并时刻铭记我们担负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帮助中国客户迎接日趋严重的环境挑战。

技术贡献

如果追溯历史的话,当时我们是追求一种成本更低、更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种产品。对于施耐德而言,这其实也是一个“试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中国市场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用户和全球其他地方的客户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差异,比如在冶金行业,在中国冶炼的方法和全球冶炼的方法基本上是一样的,区别只是在于是进行怎样的管理,是进行手动的管理,还是自动化的管理,还是可以优化一些流程,使其效率更加提升。在中国,我们莫迪康的产品第一个应用就是来自于冶金行业,在那个时候由于莫迪康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产品,有了一些基于冶金行业的一些应用,所以可以很快地把这些知识移植到中国,为中国用户所用。在那个时候,中国用户在一年里所学习到的知识或经验可能是我们在其他国家积累了20年才获得的。而这样一种应用模式在过去20年里一直如此,而在这段时间里越来越多的施耐德的知识和专家能够为中国用户所用,能够从制造业的角度提升他们的水平。而现在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因为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中国其实跟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距。所以我们通过20年走过了西方国家100年走过的路程。其实在西方的话,这是一个知识不断累积的过程,而在中国,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这些知识可以为中国用户所用,也帮助了中国经济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在中国,施耐德电气始终坚持将最先进的产品、技术和富有经验的专家带到中国来。从最早取代传统保险丝的断路器,到现在的节能增效一体化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将自己在国外十几年积累的经验,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为中国用户所学、所用。现在,施耐德中国公司拥有两个研发团队,一个试验站以及440名专业工程师,无论在技术创新还是在产品研发能力上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能满足复杂多变的中国市场需求,还可以向其他国家进行产品和技术的输出。如中国的冶金和矿业,很多用户的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级水平。因此,无论从制造业的角度还是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施耐德电气都为中国飞跃式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迎接挑战

从自动化的角度来说,施耐德在中国的规模让很多人认为我们已经完成了很多工作,可以平稳发展了。但是我认为我们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前面有更多的挑战等待我们去迎接,去攻克。

首先,中国的企业现在已经不再被认为是一个低成本的制造单位,更多的具备提供高附加值的生产方式,而这些价值的实现需要自动化,自动化的进步将极大地推动质量和效益的前进。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挑战,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研发新的产品和技术,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以满足生产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我们要面对能效方面的挑战。国家“十二五”规划里对可持续性发展有了更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企业降低能耗,这时只有依靠自动化来提供解决方案。先进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不仅可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能源,而且还将大大提高生产能力,使企业达到节能增效的高速发展。例如,我们在青岛的一个论坛活动现场,对一个用户的机器进行了现场改造,在帮助用户提升产能100%的同时,又减少了15%的能耗。可见,自动化的下一个时代即将来临,我们将更关注自己的产品能否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能否提供更多附加值,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是否能达到节能增效的目标。

未来,企业在建设初期将更加关注使用总成本,更加明白采购成本的合理投入将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益,更多地会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去看待工厂建设。施耐德的又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更多的企业增加投资回报率,提高工厂整个生命周期的产能。例如,一个水泥厂,如果想要后期生产达到高产能,初期建设成本就会很高,投资者会反复权衡利弊。如果采用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解决方案使其在增加产能的同时,降低各单元的能耗,让整个生命周期的总成本(TCL)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那投资者何乐而不为呢?施耐德清楚地看到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多地会从整个生命周期去看待企业的发展,我们希望运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为他们提供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

最后,对施耐德中国公司而言的下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应对中国市场以外的制造业市场。中国的团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越来越多具有先进技术和实际经验的专家加入进来,并成为团队的一部分。现在的施耐德中国公司已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团队,只为中国市场服务,还要考虑为全球服务,为世界服务,这对于中国经理人和科研技术人员来说,必将是一个挑战。这需要我们所有的核心人员抓紧学习,了解中国,了解世界,掌握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产品技术,以应对未来越来越多的国际业务。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