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飘起十片"云" 市民生活全智能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2-01-13
分享到
日前,本市出台《天津市物联网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培育和聚集物联网企业1000家以上,聚集国家级科研机构与研发中心20 家以上;实施十大公共云平台和十大行业云平台工程,形成滨海新区和"IT三角"两大产业聚集区.

“智慧地球”“感知中国”……这些“时髦”的词汇和其所描绘的美好未来都离不开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物联网。日前,本市出台《天津市物联网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培育和聚集物联网企业1000家以上,聚集国家级科研机构与研发中心20 家以上;实施十大公共云平台和十大行业云平台工程,形成滨海新区和“IT三角”两大产业聚集区。

基础传感器年生产能力将达4亿

本市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的地区,初步形成了从感知、超算、芯片、标准制定、解决方案、系统集成等较完整的产业链,率先进入到应用驱动阶段。其中,本市高性能计算机及存储设备国内领先,建成天河一号超千万亿次国家超算中心。自主研发制造的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超千万亿次计算机“曙光星云”成为目前国内运行速度最快的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形成10万台生产能力,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能生产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的国家。存储容量 1000T、带宽10G的大型存储系统已形成200套生产能力。

■传感器产业方面。液压传感器、动力传感器、气象传感器、汽车传感器等具备了较强的产业基础,年生产能力达到4亿只,广泛应用于手机触屏、汽车防撞、大气监测、汽车尾气检测等领域。传感器芯片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物联网应用方面。在节能降耗、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设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领域实施一批示范工程项目。物联网技术在二代身份证、视频监控、货物通关、设施农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信息安全产业方面。本市信息网络防雷技术与产品居国内领先水平,高端产品占全国60%市场份额。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灾备实验室、下一代移动通讯检测中心相继落户天津。

应用1:“公共云”强化食品学校交通卫生安全

“十二五”期间,本市将面向重点领域,先期在工业、农业、物流、电力、交通、环保、水利、医疗、安保、家居等领域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天津建设成为“感知中国”战略应用示范先导区。其中,本市将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建设具备感知、处理和反应能力的“十大公共云”平台。

公共安全云

建立覆盖全市的技术防范网络体系,对电梯、桥梁等公用设施和水、燃气、供热等公用事业管网进行实时、全程监测,构建公共安全预防、预报、联动处置体系,实现一个平台、多级使用、设施共用、资源共享、安全保障。

生产安全云

实现对本市4000余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2000余家烟花爆竹经营单位生产、运输、存储等各环节的及时有效监管。

食品安全云

利用RFID、移动传感等技术,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猪肉、牛奶等农产品及酒类等生活用品的生产、加工、存储、运输和销售等数据监控,开展事前分析、监控,事后追溯、取证,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全程管理。

交通安全云

整合各部门交通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监控设备与视频资源整合与共享,建成城市智能交通安全保障平台。对公交、出租、长途客运、轨道交通等进行定位、跟踪、指挥、调度和视频信息采集,实现智能化管理和安全预防。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