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成为热点 高端装备将是蓝色产业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2-10-19
分享到
我国整体海工装备制造行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配套能力严重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未来5-10年是产业发展关键期.

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是未来 10年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重点,海上风能、海水淡化等技术装备前景较好。“十一五”期间,全球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年市场规模约500亿—600亿美元,中国油气开发装备年销售额约300亿人民币,占世界市场份额7%。我国整体海工装备制造行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配套能力严重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未来5-10年是产业发展关键期。

根据IEA预测,未来10年,全球海洋油气产量在全球油气产量的比例将不断提高(10年后会下降),同时在油价维持高位的背景下海洋油气开发的经济性也得以体现,因此,未来10年,全球对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需求将保持增长趋势。

作为海洋新兴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受到高度重视。纵观各省市出台的各种促进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意见和规划,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都是重点之一。今年3月工信部发布的《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我国海洋工程行业发展目标,提出“十二五”期间培育5-6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工装备总承包商和一批专业化分包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超过20%,对应我国海工装备市场规模将扩大6倍,行业复合增速将达46%。

早在2010年,企业们就在关注海洋装备的制造,据统计,以国内大型船企为主要力量的中国海工船企,已经占据了全球近16%的市场份额,可以与韩国、新加坡等制造强国一争高低。但在蓬勃的市场需求下,这一格局并不稳固。就目前来看,国内企业虽然在海洋工程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占有一席之地,但也主要处于制造环节的中低端领域。

先进的设备意味着海洋开发正在逐步从浅水走向深水,足以可见,在未来,有技术含量的海洋装备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对于企业来说,谁掌握了海洋工程设计技术和设计标准,谁便占据了产业的主导。

有专业人士表示,目前我国企业承揽的主要是技术门槛较低且技术成熟定型的海洋工程产品的建造项目,如自升式钻井平台、1500米以内作业水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和浅水工程施工装备等。另外,我国企业在建造业务领域的参与度还不够深入,大多数情况下只负责钢结构的建造和总装集成这些工作内容属于建造业务领域中技术含量较低的部分,而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核心配套产品和零部件基本上都是由欧美企业提供。

然而,不可否认,设计才是海洋工程产业的龙头,谁掌握海洋工程设计技术和设计标准,谁便占据了海洋装备产业的主导,把握着产业发展命脉,主导蓝色产业的发展。

港口物流自动化产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香港和记黄埔、新加坡港务、丹麦马士基、荷兰铁行渣华等纷纷介入中国港口物流市场,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港口布点与寻求合作。同时,中远、中海、海丰、招商局物流等国内领先的物流和航运企业充分发挥本土化优势,把港口作为发展基地,加快构筑面向全球的物流体系。

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港口仍处于大建设、大发展阶段。我国将进一步完善港口布局,重点建设集装箱、煤炭、进口油气和铁矿石中转的运输系统,扩大港口吞吐能力。我国港口物流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国港口物流从原来“港到港”模式向“门到门”的一体化物流模式转变,从单一的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向涵盖报关、加工、包装、库存管理、配送、信息服务的综合物流服务延伸,港口物流资源集聚的优势进一步发挥。

很多临海省市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时,将地区定位为国内或国际航运中心。福建省就提出,“将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共同打造成各类航运要素集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航运物流中心”;而天津的定位也是“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

事实上,各地在制定相关规划时也是把港口物流业列为海洋经济主导产业来发展。《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和港口物流业。组建集装箱船公司和大型船队,推进海运船舶大型化、专业化,至2015年,全省远洋运输企业船舶总吨位达750万载重吨。加快培育现代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强与中海、中远等大型央企及国际著名物流运输企业的合资合作,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第三方物流。

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实现现代港口物流配送自动化、信息化的基本措施。可及时掌握和了解配送流程中各设备的运行工况、工艺参数的变化,优化配送流程,保证配送流程稳定、安全的运行,并降低配送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使之长期正常稳定地运行、取得最佳效益。以最佳的路径,最快的速度,准确地将物料从一个位置输送到另一个位置,完成物料的时空转移,以保证港口的高效率运转。港口物流的发展将为自动化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战略性布局海工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为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明要大力发展的五个高端装备领域之一,1-8月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值181亿元,同比增长15.7%,行业维持较高景气度。开拓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是公司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的一个战略性布局,公司进军海工装备市场绸缪已久,公司在长山临江基地已完成了包括港池、海工专业厂房、海工堆场等固定资产投资,新公司成立后能较快投入生产经营。本次投资有利于公司盘活资产、优化产品结构,并且强强联合有利于公司海工装备市场的开拓。公司在新设立的公司中占股比例为48.52%,占据主导地位。

南海深海油气开发新的装备市场开启

据统计,全球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球总资源量的34%,海上油气开发已经成为全球油气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全球陆上石油探明率已经达到 70%以上,而海上石油探明率仅为34%,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因此未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由于深海油气勘探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更多的油气开发将走向更深的海域。

现阶段中国海洋石油主要采自渤海、东海、黄海等海域,南海的油田开发程度很低。然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已经在南海海域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多次侵犯我国南海主权。此次“海洋石油981”(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对南海深海油气开发的启动,具有标志性意义。

南海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相信相关扶持政策将加速出台,巨额投资将源源涌入,海工装备、深水油气勘探开采等产业将因此率先获得超出预期的大发展。

海工装备早已得到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继被列入“十二五”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今年3月工信部正式发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至2015年行业年销售收入要达2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到 2020年行业年销售收入要达4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占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5%以上。规划同时强调,到2015年国内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的配套率要达到30%以上,2020年则要超过50%。

海洋工程所新接的每一个订单金额都十分庞大。自升式平台的造价一般为1-1.5亿美元,第六代半潜式平台的造价为5-8亿美元,钻井船造价一般在5 亿美元以上,FPSO的造价在10亿美元以上。因此每一个订单都会对海工企业当年的盈利造成很大的影响。而技术以及系统集成能力是公司能否取得新订单的决定因素,也是相关公司竞争力的最重要体现。

我国的海工装备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5%-7%。随着行业的发展,以及支持政策的颁布和落实,全球海工装备制造中心有望向我国转移,未来几年,我国海工装备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将持续提升,预计到2015年全球占有率有望达到20%。

而对于未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重点,应采用分层次发展的形式来突破深海装备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相对成熟的海洋矿产开发装备、海洋再生能源和化学能源的装备,同时要积极培育技术处在储备期的潮流能和海底金属开发装备产业,力争形成集研发、设计、总装制造、模块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为主题的产业体系。

我国海工装备业尚处低端 技术研发需加强

中国目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5%,市场规模在十二五期间将达800亿美元,投资将超过2500亿美元。而目前我国海工装备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1)处于最顶端的欧美企业,垄断了海工装备的设计和高端制造环节,他们拥有全球领先地位,创造了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欧美模式"。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占据了全球海洋石油装备市场的半壁江山,休斯顿是全球海洋工程及海洋石油开采技术的研发中心。

(2)新加坡和韩国处于第二阵营,有"低端制造中的高端制造者"之称的新加坡企业,承揽了众多欧美国家石油钻采平台制造以及 FPSO(FloatingProductionStorageandOffloading,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的改装订单;而制造业起家的韩国,则以价格低廉、交货迅速、质量上乘等优势在手持订单数量上居全球领先地位。尤其在2007-2008年,韩国企业承接了全球近一半的海洋工程平台项目,创立了以大规模廉价制造为特点的"韩国模式"。

(3)我国则处于海洋工程装备的最底层,主要建造中低端产品,且每年大约有70%以上的海洋工程配套设备需要进口,我国的海工装备才刚刚起步。

我国海工业除了尚处起步阶段,研发、设计、总装实力较弱外,其最大的弱点也正是源于政府主导的举国体制。它不是市场自发产生的,政府不是像韩国政府一样助推产业发展,而是完全的主导和催熟,这使该行业失去了发展的源动力。"欧美模式"重在创新,而中国模式向来是以量取胜,其初衷是为开发海洋石油资源,而不是振兴该产业。

总体而言,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上仍然存在自主研发创新不够、高端制造水平不足、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欠缺、进军深水能力较弱等问题。“从最上游的勘探业务上看,我国基本掌握了中低端的技术和装备,但高端技术和装备仍有赖于进口。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