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空,3D打印

文章来源:钛媒体 发布时间:2013-02-25
分享到
用"打印"二字来代称快速成形技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家中那散发着臭氧味道的彩色打印机,而这也标志了它的民用化倾向——以往的2D平面表现,徒然升格为"具有实体"的三维筑造,乍听起来,的确具有不小的吸引力.再加上开源硬件和技术突破带来的成本下降,"3D打印"这个新兴概念迅速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

当Anthony Atala博士戴着手套从杯里捧起那个鲜红的肾脏时,全场观众都沸腾了——尽管博士本人不断声明这个肾脏“远不能用于移植”,TED视频的制作者也特别添加了说明(These printed kidney structures are early prototypes that are being studied experimentally and are years away from functional and clinical use.),然而,类似“3D打印已可用于器官移植”的消息还是四处可见。

人们对3D打印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连器官都可以打印,那就遑论汽车、楼房、食品这些东西了。仿佛一夜之间,3D打印技术就已经深入制造业的各个领域,人们纷纷畅想未来,“定制”和“个性化”将成为主宰……

过去的一年中,媒体的助推、政府的支持,让“3D打印”这个2012年的“明星概念”大大的红了一把,多家3D打印公司也成功上市,美国3D打印巨头3D Systems、Stratasys和ExOne的股价狂飙,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上周四(2月14日),著名做空机构香橼发表报告称,3D Systems公司CEO阿贝·雷切托尔夸大了3D打印技术,该技术的发展程度被过分夸大,致使股价出现严重泡沫。

报告称,“所谓的‘3D打印概念股’,股价表现完全不符合现实,3D Systems尤为明显。每一次泡沫的背后都会有催化剂,此次泡沫的催化剂就是雷切托尔。”

香橼更在报告中指出,在过去5年中,3D Systems并未在3D打印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近期面向消费类市场推出的产品也变化不大。此言一出,美股相关公司的股价当即全面下跌。

受此影响,远在中国A股市场的3D打印概念股也应声下跌。从2月18日至2月19日,3D打印概念股板块股价累计下跌的个股共有14只,占了半数以上,板块区间跌幅为0.61%。

早在去年8月29日市场便对A股3D打印概念股发起第一轮炒作,金运激光、光韵达、华工科技、福晶科技、大恒科技等涨停,这个新锐的概念占据当日涨停榜大半江山。随着去年12月工信部高层表态将推动3D打印产业化后,12月19日3D打印概念股再现井喷行情。

然而,行业内的人逐步也发现,3D概念炒的最凶的还是在资本市场,而实际技术本身这一年来突破却并不大。

早在去年10月,钛媒体就曾撰文 《3D打印:还有多久改变世界?》,直述了一个现实问题就是,3D打印首先需要解决的成本问题,恰恰由于其自身无法大规模生产而无法降低。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3D打印或许只能以兴趣爱好者的兴趣和口碑在小范围传播。

3D打印,这个并不年轻的“早产儿”,正面临困境。钛媒体也试图在这一年来的变化中,更清晰地勾勒出3D打印虚与实。

新壶“3D打印”,换旧酒“快速成形技术”

Additive manufacturing,3D printing,Rapid prototyping——这三个词,说的都是同一个事儿——快速成形技术,俗称“3D打印”。

说它并不年轻,实际上,快速成型技术已在工业制造领域运用多年,大都用于产品原型设计和概念成形。其基本原理如下:构建数字模型,然后用一定的原材料,使用特定方法进行堆积,最后使整个构件成形。

使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的产品,往往能达到其他工艺难以企及的复杂程度;在理论上,只要有适当的原料和相应的工艺,我们就可以制造出任何三维实物。然而,由于工艺成本和专利成本的居高不下(上世纪90年代,快速成型机器一度高达数百万美元/台)、技术发展缓慢等原因,快速成形技术并未被资本热捧,也未被广泛用于制造业。

我们知道,成熟的快速成形工艺主要包括四种,热熔挤压成形类(FDM)、选择性激光烧结类(SLS)、分层实体制造类(LOM)以及光敏固化聚合类(SL/SLA),分别对应不同的原材料。

在这四种工艺中,热熔挤压成形类(FDM)的发展最为迅猛。过去几年中,实施该工艺的设备和材料成本逐年降低——这直接导致了民用快速成形机器的出现——媒体报道中关于3D打印“低耗能”、“便宜”、“干净环保”、“易于操作”等优点,都指的是热熔挤压成形技术。而其他几类,由于专利限制、成本高昂、耗能巨大、环境要求高等原因,并不及热熔挤压成形(FDM)技术那么为人熟知。

市场是逐利的,只会关注给它带来利润的事物。“快速成形技术”并不能满足当时市场的需求,它被资本所遗忘——而轻便快捷的FDM技术就赶上了好时候。仅仅是换了个名字,顶着“3D打印”的帽子,就在2012年掀起了一股疯狂的追捧浪潮。

这也许得益于快速成型技术的民用化。

为什么后劲不足?

用“打印”二字来代称快速成形技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家中那散发着臭氧味道的彩色打印机,而这也标志了它的民用化倾向——以往的2D平面表现,徒然升格为“具有实体”的三维筑造,乍听起来,的确具有不小的吸引力。再加上开源硬件和技术突破带来的成本下降,“3D打印”这个新兴概念迅速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

在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之下,以往无人问津的“快速成形技术”终于迎来了春天,“3D打印”成为了它的新名字。更有人断言,不久之后,制造业就将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人们赋予3D打印“革新者”的身份。

Digital Forming公司联合创始人Lisa Harouni于2011年11月在伦敦的TEDSalon上发表了一段演讲,提到商品定制的前景,赞口不绝:“我们都是不同的个体,我们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需求。我们都喜欢不同的东西。我们有不同的尺寸,公司也是这样。生意上需要不同的东西。毋庸置疑,我相信这项技术,会引发制造业的革命。从而改变我们知道的制造业。”

这家公司正在从事3D打印的软件设计——也就是新一代3D打印所需要的设计工具。

问题是,制造业的新时代真的就要来临了么?

正如香橼在报告中指出的,3D打印目前还并不十分成熟,它还不具备“让制造业发生巨大变革”的能力。

如今的制造业,依靠的是规模化和智能化生产降低产品成本,它拥有完善的上下游和周边产业。而3D打印则是散兵游勇式地大踏步追赶:它的前端,三维数字构形软件尚不成熟;它的下游,众多消费者只是惊异于这项技术可能带来的美妙前景。市场对它的认可正从热烈追捧转为谨慎旁观,“3D打印”概念也渐渐退烧。

对于一件新商品,传统制造业在模块设计完成之后,即可经流水线大批量产出;而后者的“快速成形”,使制造一件成品的时间(除去设计时间)控制在几小时到几十小时不等。

诚然,3D打印在应对商品设计和特殊需求方面更具灵活性,它可以极快速地完成从设计到出产的整个过程,但是,这并不能让它更具竞争力:同样一件商品,大多数人宁可选择等待数月,也不会购买贵了数倍的“定制”产品。很明显,就算工艺和原料的发展更加进步,3D打印在成本上也根本不是传统制造业的对手,单件商品的价格,跟流水线作业无法相提并论。

走得太急,给点时间

3D打印的确能十分便利地将创意变为现实,但那也是一直都有的事(十年前国内就有成熟的热熔挤压成形技术,而快速成形技术早就被应用于制造业的相关领域了),或许技术的革新能让快速成形技术更加迅捷、成本也更加低廉,但这并不会对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有太大冲击——规模化和智能化仍旧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况且,传统制造业并未放弃“定制”概念。现在,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网络选购配件的方式来组装属于自己产品,而这种组装方式,并不会改变其流水线批量生产的本质。虽然是“定制配件进行组装”,但这种运作却比3D打印的定制模式更为简便:它让消费者省去了构建数学模型的烦恼,相比学习一个崭新的软件,做选择题总是更加简单。

同时,3D打印的C2B模式往往只能依靠巨大的需求量而存在,平心而论,民用的3D打印机是我们的必需品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就连普通的2D打印机,都不是每家一台。学习3D建模技术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人人都是设计师”不过是臆想而已。3D打印技术的民用化,似乎是走得太急了。

更加致命的是,继续开发3D打印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旦消费端的需求不能持久,定制化的3D打印难免会面临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过去一年中,虽然股价暴涨,但相关公司的销售份额却增长缓慢,消费端的需求并未打开。由此看来,香橼的报告虽是职业做空,但此现实也并非凭空捏造,3D Systems股价连续几天的震荡下跌,也显示了投资者的信心正在动摇。

受到各方面的极力追捧,“3D打印”概念可谓是红遍天下。然而,概念炒作终归是基于该行业的发展前景之上的,3D打印技术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炒作所许诺的程度,对3D打印概念的极力推崇,容易透支它未来的发展潜力。3D概念股的受挫就在于此——描绘的美好蓝图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市场正在将它摔下神坛。

作为一项并未发展成熟的“高端技术”,3D打印似乎走得太急了些,一路高歌猛进,匆匆忙忙闯进民用领域,却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商业模式。如今,投资者们嗅到了危险,紧急刹车的同时,3D打印行业也会受到不小的伤害。

3D打印要走的路还很长,它的革命意义虽不明显,但其蕴含的美妙前景,确实是值得期待的。但是,一味的鼓吹,只会让这个尚显年轻的“革新者”举步维艰而已。

所以,饶了它吧,一味吹捧到此为止,一味唱衰也到此为止,让我们给它点时间。

收藏
赞一下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