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将重新定位工业革命 引领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3-08-29
分享到
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目前仍是外国品牌占主导地位,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仅为10%左右.从应用看,日本每1万名工人就拥有1700多台机器人,而在我国,每1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还不足90台.相对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尚难以匹配.

从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包括机器人在内的智能装备制造确定为发展重点。机器人产业将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迎来黄金发展期,在引领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中发挥重要作用。

机器人将重新定位工业革命

“中国以往‘人口红利’的优势正在趋于消失,这将使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出现一些新的变化。随着新一轮城市化浪潮的兴起,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不得不靠机器人来作补充。因此,国内对于机器人的消费潜力无可限量。”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说。

据曲道奎介绍,最近不少城市的政府领导和企业都来企业参观或洽谈项目,尤其是在南方的外资企业,他们需要流水作业,用机器人做出来的产品更加精准和标准化。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低端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上涨是机器人产业增长的驱动力,尤其在生产节拍高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恶劣的环境中,机器人能提供稳定的高效率与高质量的产品。从机器人产业在全球制造业重新布局中所扮演的角色,更能窥见一斑。美国政府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郑重提出“再工业化”,着力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等组成的高端制造业,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

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盟也深刻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将“新工业革命”作为战略方向,强调技术创新、结构改革,大力推进机器人、数字技术等新的生产方式和新兴产业,积极准备争夺国际产业竞争主导权。英国经济学家保罗麦基里认为,以互联网、新材料和新能源为基础,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而“数字化智能制造”的构成主体就是工业机器人。

曲道奎说:“机器人早已不是人们简单理解的一种产品或技术工具,机器人改变的生产方式,不是单一的效率提高,而是带来制造业在制造模式、理念、技术多个层面的深层次变革。所以,由机器人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制造带来的新工业革命正快步走来,它将改变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中国制造业格局也将重新定位。”

我国机器人产业现状喜忧参半

据了解,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目前仍是外国品牌占主导地位,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仅为10%左右。从应用看,日本每1万名工人就拥有1700多台机器人,而在我国,每1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还不足90台。相对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尚难以匹配。

由于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未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多个省、市地区都把机器人作为重点支持发展产业,将用机器人和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制造模式变革作为未来制造业竞争利器,从而抢占高端制造的制高点。2011年年底,重庆市提出“把重庆建设成机器人之都”的构想,力争到 2015年,打造机器人产业研发、设计、制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基地。2012年3月,唐山市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15年建成我国最大的、年产值超过200亿元的机器人生产基地。同年10月,上海市提出将聚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壮大发展机器人本体研发制造,使上海成为我国最大机器人产业基地,至2015年达到200亿元的规模。

成都、杭州、常州、昆山、九江、晋城等全国近30个城市也相继提出了打造机器人先进产业基地的构想,我国已建成和建设中的机器人产业园已达30个。以机器人+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正在全国展开,形成群起之势。

成立于2000年的沈阳新松公司是我国机器人第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占据了国产工业机器人1/3的市场份额。产品远销到欧、美、亚洲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公司品牌与公共关系部部长哈恩晶介绍,目前新松公司在工业、交通、能源、军工、民生五大产业领域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比如几十种类型的车间机械手,可以完全替代工人进行焊接、搬运和打磨等高危复杂作业。还有移动机器人,可实现自动搬运。轨道交通的监测售票系统也有机器人的身影。机器人在汽车生产线上大显身手,长春一汽马自达八的流水线上应用的机械手,不仅综合技术要求高,为自主研发核心部件,精准加工,更要与生产工艺相契合。

关键是改变企业底层制造模式

曲道奎说,底层的变革,才是最本质的变革。只有彻底改变现有的制造模式,变以人为主体的低成本制造为以机器人为主的智能制造,也就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我国制造业的真正转型升级和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因此,利用机器人先进制造技术快速武装企业的“大脑”,实现其变革,才是提升装备制造业效率、效益和整体竞争力的当务之急。专家建议采取三种方式加以推进:

其一,政府引导,企业跟进。政府应鼓励企业对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换代,促进高新技术和智能装备的广泛使用,改变现有生产模式。建立政府、技术依托单位与企业三方合作的有效机制,由政府进行引导和扶持,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技术依托单位提供全套的实施方案、高新技术、智能装备、工程实施等服务,走出一条有效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实现企业制造模式变革和全面提升竞争力、技术依托单位实现国家重大关键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三方共赢”的局面。

其二,建立中国首家机器人智能制造体验中心。可筹划建设集展示、体验、培训、科普于一身的“机器人智能制造体验中心”。通过展示最新的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让用户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先进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用户在现场可以进行亲身体验,与机器人进行交互和实际操作,使企业方便直观地决定选择哪些技术和装备,免除了以往企业需要进行长期调研和投资失误的弊端;在体验中心设立关于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的知识库,定期进行科普知识讲座,提升使用者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更新领导的观念。同时该体验中心还应该成为装备业重大工程实施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大大加速工程项目的推进速度。

其三,选择相关企业推进智能制造试点。根据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的布局和特点,应在“十二五”期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势产业,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并通过试点企业进行生产环节、生产制造模式的示范应用和推广。这一试点应由政府牵头,挑选具有代表性的100家大中型制造企业,推进工业机器人、大型自动化成套装备及数字驱动级控制系统的应用。试点成功后,同样采用以政府为引导的方式,在重点制造领域及上下游行业确定适合进行智能化改造的中小型企业,将智能化、自动化的制造模式带到这些企业当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也扩大了制造业革命的影响范围。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