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的中国机会 三大因素推动需求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4-02-28
分享到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重要市场。2011年中国机器人出货量达到2.3万台,占全球出货量的13.8%,全球排名第四,同比增速达51%。2004-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复合增速为29.7%,2009-2012年复合增速达到71.9%。

  一、中国机器人市场

  (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高速增长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重要市场。2011年中国机器人出货量达到2.3万台,占全球出货量的13.8%,全球排名第四,同比增速达51%。2004-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复合增速为29.7%,2009-2012年复合增速达到71.9%。

  2012年国内机器人装机量达到近2.7万台,相较上年增长19.5%,高于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的预测及与相关国内行业内人士交流,2013年增速预计达到20%-30%。

  2012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存量已突破10万台,仅次于日、美、德、韩,占世界存量的8%。

  目前,相对美、日、韩等国而言,国内机器人密度还是很低,2011年数据仅为每万人21台,不到世界平均的每万人55台。即使剔除不可比因素,国内机器人密度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表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在中国市场,除了装机量不断上升,机器人应用的行业也不断拓宽。

  汽车行业仍然是国内最大机器人应用领域,占比41%,以六轴通用机器人为主;消费电子、电子/电气行业,以及半导体(即3C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大量使用的是SCARA和低负载的铰接式机器人(例如桌面机器人等),合计占比21%;金属制品业也以六轴通用机器人为主,占比17%。食物/饮料/个人护理行业也是用量比较大的领域,近年来更多采用并联机器人快速装卸货物。

  从各领域增速来看,3C行业增速最高,其中消费电子行业年复合增长率20.2%,汽车作为传统用量最大的领域未来几年增速最低。

  (二)三大因素推动中国机器人需求

  1.劳动力成本上升

  因素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激发企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诉求。

  2.劳动力供给下降

  因素二:劳动力供给下降。90年代中期,我国制造业从业人数大幅下降。98-99年经历了国企下岗危机,纺织等传统制造业首当其冲。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制造业从业人数又开始缓慢回升。但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年头,80后、90后劳动人口成为主流,他们不再愿意大量从事单调重复环境差的工作。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低端产业用工荒明显。

  3.政策支持

  因素三:制造业产业升级,国家政策支持。普及机器人不只是单纯的替代人工,更是提升制造业效率与柔性的重要手段。

  (三)国外机器人厂商抢滩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是未来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近年来增长迅猛。国际机器人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以ABB、库卡、安川电机、发那科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中国机器人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90%的机器人市场份额中,ABB、发那科、安川机电、KUKA四大家族共占57.5%。之后的三大厂商OTC、松下和川崎重工共占16%。而国内机器人生产企业市场份额相对较小,2012年本土品牌机器人市场占有率8%,个体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这种竞争格局和国内机器人大部分用于汽车行业有关,国外机器人厂商通常与大的汽车企业绑定。例如,大众只用库卡的,经常一个新工厂购买库卡1000-2000台机器人,通用主要用发那科的,欧系汽车品牌也更多考虑ABB。国内汽车企业也各有偏好,比如长城用安川的莫托曼,江淮汽车用ABB的。国内机器人企业在汽车行业竞争不过国外产品,国外机器人企业在汽车行业的优势是因为国外还保留的汽车制造业,其它制造业产能都转移到了中国。

  机器人本体最好的还是欧洲的产品,以库卡最为顶级,ABB机器人国产化之后,质量有所下降。日本的安川、发那科、那智不二越、松下等,与欧美产品相比较,属于质优价廉型,更加符合中国客户需求。韩国现代机器人,主要用于现代集团内部的现代重工和现代汽车,外销相对少一些。

  安川和发那科等日本机器人企业对中国市场非常重视。以安川为例,最开始和首钢合作机器人本体,近期又与杭州凯尔达合作机器人本体。而且这几年安川在国内市场布局做得非常好,几乎每个重要市场都有办事处。如果未来国内没有企业能做好本体,估计国内机器人市场主要是日本企业占据大部分份额。

  机器人四大家族都非常重视中国市场,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但是真正意义上研发和生产都实现本土化的只有ABB,其它如库卡、发那科等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国外机器人企业在抢占市场的同时,为国内机器人行业培养了人才,以及较为完善的供应商体系。

  (四)国内机器人行业现状

  1.国内机器人产业链四大环节

  机器人产业链包括核心零部件生产、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以及行业应用四大环节。

  目前我国机器人企业真正能赚钱的业务是系统集成。关键零部件没有真正国产化,造成国产机器人本体成本远高于国外同行,很难上规模。

  2.国内机器人成本高于国外

  国产机器人本体成本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特别是减速机,国内企业购买减速机的价格是国外企业的价格的将近5倍。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价格也显著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3.现阶段国内机器人行业类似于美国50-60年代

  现阶段国内机器人行业类似于美国上世纪50-60年代,机器人产业刚刚兴起,众多企业进入机器人行业。不同的是美国当时机器人技术是世界领先的,现在中国机器人技术明显落后于西方已经相对成熟的技术水平。

  4.全国各地机器人产业园规划情况

  我国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地方政府采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催生当地机器人产业。一方面,说明国内机器人行业确实很热,大家非常看好行业前景;另外一方面,也有可能很快就出现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机器人行业发展方向

  (一)国产机器人本体未来发展路径

  现阶段国内机器人厂商在高端领域不能直接与国外企业竞争,国内机器人的成功之道在于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生产经济型机器人本体,尤其要突破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

  1.国产机器人本体成功路径--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国产机器人本体的“成功五要素”:国内机器人本体要发展的好,在“伺服系统”、“控制器”、“核心算法”、“精密减速器”,以及“应用和集成技术”这五大领域至少要有2-3个是擅长的。

  这五大核心技术被称为机器人本体的“成功五要素”。国产机器人本体要发展的好,在这五大领域至少要有2-3个是擅长的。首先伺服系统和控制器这两块要吃透,然后在核心算法方面需要做到比较好。高精度机械传动(即减速机)可以采用外购。应用和集成可以本体企业自己实施,也可以给集成商来完成。

  2.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核心零部件”

  (1)国内机器人各核心零部件现状

  现阶段虽然核心零部件国内有企业研制出来,但是技术方面与国外有差距,还需要突破,特别是减速机。

  伺服电机欧美品牌最高端,日本企业的质量也很好,整体来讲国外供应商可选择比较多,议价能力相对弱一些。国内伺服电机进步最大的是埃斯顿、广数和汇川技术。

  控制器是国内企业比较拿手的,目前国内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有固高、众为兴、埃斯顿、广数等企业,也有哈工大、北航等科研院所。

  国外机器人企业和纳博、Harmonic两家主要减速机企业,有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它们需要的采购量也大,可以以较低的成本采购减速机。国内企业议价能力弱,采购成本比国外通常贵3-5倍。三大关键零部件当中,减速机利润空间最大,因此实现减速机国产化是国内机器人企业降低本体成本,实现国产机器人本体销售放量增长的关键。

  需要重点讲下贝加莱和KEBA,因为这两家企业不仅仅可以提供伺服系统和控制器,还可以提供整套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国内很多机器人本体企业刚开始就是依靠贝加莱和KEBA。

  (2)在所有关键零部件中,减速机国产化是重中之重。

  全球减速机市场容量估计100多亿,RV减速机和谐波减速机按数量看,两者是6:4,RV减速机主要用于20公斤以上的机器人关节,谐波用在20公斤以下机器人关节,RV减速机由于组成零件更复杂,承载强度更高,难度要比谐波减速机大,而且RV减速机生产线投资规模远大于谐波减速机。世界范围内RV减速机企业主要包括纳博特斯克、Spinea和住友,以纳博特斯克为主;谐波主要是Harmonic。

  国内正在研制减速机,或者打算研制减速机的企业很多,RV减速机企业包括南通振康、秦川发展、山东帅克等,谐波减速机企业包括江苏绿的和中技克美。目前看谐波减速机可能比较快实现国产化,RV减速机实现国产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如果谐波减速机能够较快突破,可以配合国内机器人本体企业,满足国内3C等行业对20公斤以下小型通用六轴机器人强劲需求,推动机器人本体国产化的进程。

  考虑到国内工艺水平以及企业经验欠缺,估计未来减速机实现国产化之后,在使用寿命和精度方面仍然会与国际一流产品有一定差距。

  (3)国内机器人本体企业突破关键零部件有两种思路。

  思路一:走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路线,国内南京埃斯顿、广州数控等企业利用原来在机床数控系统和伺服系统方面的经验,自主研发机器人控制器和伺服系统。

  思路二:走深度合作路线,即打通机器人产业上下游。埃夫特等企业,联合上游关键零部件厂商,如固高、南通振康等,共同突破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

  3.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机器人本体”

  与国外类似,国内许多机器人厂商起源于上下游相关产业,且大多在近5年内进入机器人行业。另外,与国外不同的是,新松机器人和博实股份起源于科研院所转型,是我国进入机器人行业较早的企业。

  (1)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关注点不同

  中外机器人企业关注点不同:国外企业更关注前沿技术的发展,国内企业关注核心零部件的突破以及在低端产能行业中寻求规模突破。

  国外机器人在国内市场也已经占据了稳固的地位,但是因为国内外对机器人的要求不一样,国内机器人企业也是有机会的。国外要求机器人可以运营10-15年,但成本很高,国内客户的可能注重要求在两年内就可以把成本收回来了。所以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可能就是对寿命的要求不高,但是对成本收回期要求高。要求把人减下来的同时,回收期越短越好。

  (2)经济型本体是主要发展方向

  在国内外对机器人行业的关注点不同的情况下,经济型本体是国产机器人本体现阶段发展方向,包括低成本的六轴通用机器人和三、四轴专用机器人。从广义上来讲,可以自由编程的自动化设备都算机器人,可以很好地实现人工替代。

  由于国外机器人行业伴随汽车行业的成长,而且汽车行业对机器人精度、效率和稳定性要求都非常高。在汽车领域,国内企业短期不能和国外企业竞争。因此,国内企业应侧重开发应用于汽车产业以外一般制造业的经济型机器人。

  所谓经济型本体分为两类:一是国产核心零部件可以突破,国内机器人企业可以批量化生产降低成本的通用六轴关节机器人;二是应用于某一领域的专用机器人。比如,用于电子行业的SCARA机器人、桌面机器人就属于经济型本体中的专机。另外,用于机床上下料的桁架机器人也是专机。这类专用机器人通常三、四轴,国外通常称为机械手。

  桁架机器人、桌面机器人的等专用机器人,通常可以避开关节零部件受制于国外企业的弊病。例如,桁架机器人关节是并联,每个关节的误差不会累计,不像六轴通用机器人那样关节是串联的,对每个关节精度要求都很高,每个关节误差会累计,会导致终端作业误差很大。因此,专机可以采用精度较低的传动装置。

  (3)可自由编程的自动化设备

  从广义上来讲,可以自由编程的自动化设备都算机器人,可以很好地实现人工替代。以AGV为例,一台普通标配的AGV可以抵三个搬运工和一个司机加一台运输车,人工替代效果明显。从2010年开始,国内AGV市场需求成倍增长,预计2014年国内AGV的需求量将达到5万台,是2010年的10倍,总装机量将达到25万台,成为全球AGV第一大消费国。目前AGV应用最多的是汽车行业,其次是3C行业。

  新松机器人的优势不仅仅在系统集成比较强,而且在尝试各种类型的自动化设备,新松的AGV已经是拳头产品,未来可以把其它专用机器人和可编程的自动化设备发展起来,比如真空清洁机械手,以及自动码垛设备等。

  4.看好能研制本体的机器人企业

  我们长期看好能研制出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本体的机器人企业,因为机器人本体是自动化技术集大成者,在机器人产业链上议价能力最强,可以有效整合上游零部件企业和下游系统集成商。

  从国外机器人企业发展经验来看,通常既有本体和零部件,又有集成业务的机器人企业规模会比单纯做集成,或者只有零部件业务的企业规模要大很多。机器人本体是自动化技术的集大成者,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上面占据最为重要的位置,有最大的议价能力。机器人本体企业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地位,整合上游零部件企业和下游系统集成企业。

  当然,研制机器人本体只完成1/3的工作,还需要将机器人本体,与工艺和集成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最终满足客户需要,建立稳固的竞争优势。

  我们认为未来国内可能出现的机器人优势企业,肯定是能够研制出世界领先水平的机器人本体的企业,而且也会从事系统集成业务,甚至还有零部件业务。

  5.国内服务机器人前沿

  与国外类似,医疗机器人是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化的先行者,哈工大机器人所和北航机器人所的手术机器人国内领先。在家用机器人领域,苏州科沃斯被誉为中国的“IROBOT”,其产品由于价格比国外便宜,并迅速占领国内市场。

  (1)国内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先行者:医疗机器人

  哈工大的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已经完成动物活体取胆试验,估计2年内进行临床试验。哈工大手术机器人性能和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的达芬奇机器人接近,但是有更为先进的地方,比如哈工大手术机器人能够做到手术时的反馈力,进一步提高医生的手术质量。

  另外,以苏州博时为代表的国内机器人企业,在积极探索其它类型的医疗机器人,比如康复机器人、伽马刀机器人和肠道手术机器人。以上产品都有望在未来5-10年真正实现产业化。

  (2)科沃斯:中国的IROBOT

  苏州科沃斯原来是伊莱克斯吸尘器的代工企业,从2009年开始推出“地宝”扫地机器人,价格约为IROBOT的ROOMBA一半,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估计2013年营收已达10个亿规模,国内市场份额超50%。

  据专家估计,目前家用扫地机器人在国内的渗透率只有0.4%,而同类产品由于进入美国市场的时间要比中国早的多,从2001年至今已经过了12年的发酵,美国现在渗透率达到了16%,因此,以扫地机器人为代表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场前景看好。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