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 挑战无限 ——2016“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完美收官

文章来源:MM《现代制造》 发布时间:2016-09-23
分享到
历经十年,初心不改。2016“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原“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8月21日在宜昌三峡大学完美收官。来自26所学校的31支队伍获得了决赛六个赛项的特等奖。

历经十年,初心不改。2016“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原“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8月21日在宜昌三峡大学完美收官。来自26所学校的31支队伍获得了决赛六个赛项的特等奖。作为国内同类型竞赛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竞赛之一,西门子十年来通过举办这一工业教育领域的顶尖赛事,不断探索出针对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乃至中德合作的新模式,大力推动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已经为中国培养和输送了万余名优秀的工程人才。

挑战,赛出创新风格

本届大赛历时8个月,共吸引了超过2200支参赛队、近6600人参赛,最终超过300支参赛队、900余名选手现场参加了8月18~21日举行的决赛。教育部原副部长、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启迪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东华,教育部对外合作交流司欧洲处项目官员于冬冰,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销售副总裁兼华中大区总经理农克强,三峡大学校长何伟军等领导和嘉宾观摩了决赛并出席了于8月21日举行的决赛颁奖仪式。同时,大赛还在现场正式启动了“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这一新名称,领导和嘉宾以点亮“智能制造”彩灯的方式共同为大赛更名。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系统仿真学会联合主办,是在西门子与教育部签署的《教育合作备忘录》框架下举办的工程人才培养活动之一。大赛主要面向全国工业自动化、工业信息化、机电一体化、仪器仪表、工业网络、新能源、物联网等相关专业方向的大学生和高职、高专在校学生,设立6个赛项,分别为过程控制赛项、逻辑控制赛项、运动控制赛项、工程创新赛项、硬件研发赛项、工程网络赛项。竞赛致力于制造业高端工程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是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已经成为许多工科院校工程培养的第二课堂。

大赛是针对中国智能制造所需的技术及创新人才进行培养及选拔而举办,以自动化工程项目为背景,将工程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融为一体,把竞赛内容和工程实践无缝接轨,是面向全国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相关专业大学生的一项创新性科技活动,目前已举办十届。十年间,大赛共吸引了全国近40% 的理工类高校参赛,并紧跟时代的步伐从最初的1个赛项增加到现在的6个赛项,以充分反映当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受到社会和行业的关注,累计已有来自28个省市区的16842名学生组成5614支队伍参赛。

智能,贵在人才培养

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方向,然而人才短缺是最大制约瓶颈,全社会呼唤匠心精神的回归和高级匠工的涌现。在一份关于未来制造业的研究报告中,麦肯锡预测,在中国,企业到2020年将需要1.4亿高级技能人才,而缺口将达约2200万人。西门子正是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弥补这一缺口的实践,在与教育部签订的合作备忘录框架下,西门子通过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践基地建设、教师培训、“西门子杯”挑战赛等多方面努力,为中国未来制造业的高堂广厦打下坚实的地基。

“数字化的时代需要数字化的人才。西门子十年磨一剑,不断将业界最先进的工程师理念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引入到中国的教育领域,培养新一代创新工程人才,助力中国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以及 ‘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推进。”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销售副总裁兼华中大区总经理农克强表示,“未来,大赛依托中德合作和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将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国际化的影响力开启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

自2011至2015年底,西门子在中国的教育领域累计投入现金、设备等约合人民币7.11亿元。截至2015年,西门子已与院校合作在全国建成超过300个实验室,投入新开发电气自动化类、机械类教材数量为56种,西门子主办的教师培训、教育论坛以及各种研讨会和讲座年均使800多名教师受益。西门(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集团工厂自动化教育合作顾问姚驰介绍说,西门子校企合作的实验室基本上覆盖了中国这种教育的所有层次,从大学到职业院校,甚至一直到技师院校。实验室的主要作用是开展教学和研发,除此之外,也用来开展教师培训、西门子杯分赛区的建设,以及学生的座谈演讲活动等等,有效地发挥了助学的作用。

今年5月,西门子与教育部签订了新一轮《教育合作备忘录》,以期在中德合作框架下,面向“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双方合作的范围将涉及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智能制造方向专业共建、教师应用技术能力提升、教学资源建设学生工程能力认证,联合举办“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未来,“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将继续打造帮助有志于工程领域发展的学生成长为卓越工程人才的平台。

本次大赛决赛期间还举办了“智能制造技术主题论坛”以及“校企合作与人才发展交流主题论坛”,邀请众多企业和院校共同探讨如何在智能制造技术及智能制造的趋势下培养新型人才。

制造,重在工程教育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和数字化浪潮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发展良机,也对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过硬的技术能力和深厚的行业知识,在软技巧层面如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适应能力、勇于尝试和创新等也对新一代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国“双元制教育”就是这样一种高效的工程教育模式,双元制教育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保证学生每周有一半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半时间则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培训。西门子充分借鉴德国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辟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让中国制造业工程人才培养走上高效之路。

据悉,至2015年,西门子和院校合作开发了50多部面向工程人才培养的教材和课程。还有如西门子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建的全生命周期实训基地,更是仿佛置身未来“工业4.0”时代。在这里,学生们可充分利用西门子软硬件,体验从产品创意、研发、工厂设计到生产的制造业全生命周期。

而仅从大赛环节设置上看,西门子更是依据西门子卓越工程师的能力模型和公司70余年积累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模型设计,充分体现对当代卓越工程人才的具体要求,着重研发型、开发型和应用型三类工程人才的培养,满足“工业4.0”时代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大学生能够在实战中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在工程领域职业发展的切实帮助,实现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例如,工业网络对于未来工业和企业发展尤为重要,其对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同时企业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很大。因此,今年大赛引入了新的“工业网络”赛项,希望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工业网络人才。

谈及工程教育的话题,大赛秘书处主任张贝克教授指出,如果教学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将永远无法成为产业需要的人才。他还强调,学生除了要具备使用PLC这样的现场设备工具的应用能力外,还要注重工程师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所以“西门子杯”大赛的赛项与时俱进进行创新的调整,让学生像工程师一样的思维方式去在挑战中求知。

对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未来,吴启迪并不悲观,但她指出中国的工程教育绝不能只是考核论文这个单一指标,而是要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她更呼吁要加强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这也正是我们国家非常需要的人才。鉴于此,西门子始终认为,“正是工程师造就了这个世界”——Engineers Shaped World。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