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工业4.0有多远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5-08-27
分享到
随着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的规划,中国政府也随即推出《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很多专家也纷纷表示此举与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经济低迷,外需不畅的环境下,能及时找到出路和方向,实为利国利民之举。只是要保证制造业升级的规划目标顺利实现,还是有必要了解到他山之石需要哪些基础条件。

随着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的规划,中国政府也随即推出《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很多专家也纷纷表示此举与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经济低迷,外需不畅的环境下,能及时找到出路和方向,实为利国利民之举。只是要保证制造业升级的规划目标顺利实现,还是有必要了解到他山之石需要哪些基础条件。

先从一个例子说起,有一次我在中欧商学院跟某位教授交流。他讲到美国有一家公司,在中国的东北研究种子,一个高薪的小团队一研究就是十年。在十年前,农业这个看似科技含量比较低的行业,能投入到短期不出回报的研发项目,对国内公司来讲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这项研发最终的结果是占领了国内80%的种子市场,因为国内的种子要保证存活需要一下种三粒,若全长出来还要在除掉另外两株幼苗,抗病虫害的能力也较差,这会浪费很多人力财力。而外国公司研发的种子基本上可以保证一次成活,农民伯伯当然不傻。

这个故事说明即使是像农业这样的传统行业也是需要长期的科研投入的。教授在调研中得知,以农研院等国有企事业为主体的单位,领导多为任期制,为自身利益着想很难做出长期投资的决定。而不同程度的垄断和国家补贴也解决了这些单位的经济和市场来源,通常是没有动力来进行研发投入的。农业尚且,工业自然也不例外。我们的在航空、汽车等领域核心技术的缺失,怕是跟国有企业主导有莫大关联。

而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民营企业,由于市场化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不同步,以政府关系和政策投机为主体的获利模式比较常见,尤其在加入WTO以后,出口加工业更成为民营企业的重要发展模式,生长线技术大多由外企提供,今天很多苹果配件供应商还依然如此。由于社会制度还不健全,房地产和金融业都爆发了巨大的投机机会,企业家纷纷积累的财富转到了这些领域,盆满钵满和资金链断裂的跑路者都不少,积累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经验的恐怕不多。尽管也产生了类似华为等少数在创新和国际化都有的建树的企业,毕竟没有形成整体的气候,在这种基础上进行行业升级一定难度不小。

假设大体认可了上文的描述,我们再来看看德国的工业基础。类似高端汽车啊,厨房用具啊这些熟悉的领域姑且不提,遍布各领域的隐形冠军也不少。我曾经到昆山的一家德国企业参观,它是全球造纸机械的最大厂商,我们日常用的人民币纸张就是用它生产的造纸机生产出来的,其技术含量可想而知。在德国的企业中类似的隐形冠军还不胜枚举。交流得知,很多德国企业还保持着家族企业的性质,但是已经完全是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制度。有商学院的研究认为,当今世界家族企业掌握的财富要高于上市公司。出于家族创始人的荣耀,使得企业比上市公司更加关注长远目标,这当然要以职业经理人阶层作用的发挥为前提。在企业所有制、管理模式、甚至企业家个人追求方面,中德显然要存在很大差距。

而一个高水平的制造业,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人群体。早在纳粹时期,德国工人的素质就在欧洲享有盛誉。我曾经有一次去沙钢考察,负责人告诉我他们最大的生产线就是从德国原封不动搬过来的,鲁尔区的老工人看到迁移还会潸然泪下。两会期间跟北大国发院的姚洋教授交流,他也认为中国在职业教育的投入上远远不够。没有人力资源的支撑,想必产业升级也不是一下子就搞得起来。

所以,冷静的对比下来,在发展高端制造业的路途中,中德差距是非常大的,简单复制别人的升级计划几无可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早一点完善产权保护制度,避免企业家移民带来的资本和人才的外流,让他们专注于价值创造。早一点完善企业所有制改革,让拿着补贴和垄断而不再专注于创新的企业尽快消失。早一点提升人力资源的教育水平,让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更公平的发展机会,这样才能更加适应制造业升级的发展需要。等这些基础条件都形成了,假以时日,中国制造2025或许真能实现。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