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概述

作者:孙柏林 文章来源:MM《现代制造》 发布时间:2013-07-04
分享到
2013年是十八大召开之后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后的第三年,国家已宣布十二五期间制造业转型升级要从低端走向高端,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仍然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旋律.


孙柏林  自动化领域资深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高级研究员

2013年是“十八大“召开之后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后的第三年,国家已宣布“十二五”期间制造业转型升级要从低端走向高端,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仍然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旋律。

在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核心产业的“十二五”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与《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等)中,提升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的要求不约而同地获得了重点的阐述,这无疑标志着无论是从政策规划层面,还是从市场应用层面,“智能、绿色的时代” 已经来临!

毫无疑问,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也必将遵循“绿色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据业内权威人士介绍,我国机器人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稍晚。以“七五”科技攻关为契机,特别是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经过十几年的研制、生产和应用,中国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建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包括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新松机器人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开发中心和海尔机器人公司等。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带来了产业化的希望,为发展我国机器人产业奠定了基础。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目前已经能够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面关节型装配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码垛机器人和AGV自动导引车等一系列产品,其中一些品种实现了小批量生产。一批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自主研制或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机器人产业化开发。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还处在产业化的初期阶段,外资品牌占有绝大部分的市场。目前工业机器人已经初步形成以市场换技术的局面,只是目前合资企业的产量还没有上来。

市场相对比较小,而在应用的可靠性和性价比上,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相比均处于劣势,国外品牌的利润空间巨大,具有大幅下降的空间,所以自主品牌的前景面临激烈的挑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低廉、生产技术水平又相对落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速度慢,国产机器人核心技术薄弱,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现象比较突出。从市场份额看,我国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和附加值较低,国际品牌产品占我国国内市场份额85%以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断深入和国际制造业中心向中国的转移,我国的机器人市场将进一步加大,市场扩展的速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我国目前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现代化制造业方向发展,振兴制造业、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从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看,生产手段必然要经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与信息化的变革。

过去3年来,我国机器人市场发展迅猛,年均增长超过40%,增长率居全球首位。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计,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市场,机器人在国内的产业化发展契机已经逐步成熟。如果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培育得好,预计到2015年,我国会有一两家工业机器人企业在国内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将初具竞争力。

随着人工智能、控制技术与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将会出现下列趋势:更加安全;更加柔性;机器人视觉;更易操作;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精度;更小的体积;更加绿色和节能。

专家分析,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市场炙手可热的领域,世界各国都在抢占先机,以期赢在“第一起跑线”。为此,国家科技部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工业机器人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将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标准化、模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也越发强大,正朝着完善成套技术和装备的方向发展。其发展重点将会是以“绿色化与智能化”为发展方向。

收藏
赞一下
0